议论文的论据,用多少个才能既充分又不冗余
议论文的论据用多少个才能既充分又不冗余,这是很多写议论文的人都会纠结的问题。论据太少,论证会显得单薄;论据太多,又容易让文章显得拖沓。那到底用多少个论据才合适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判断论据数量的标准需依据论点复杂程度
论点的复杂程度是决定论据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论点比较简单,是那种大家一看就懂的,我们可能用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论据就够了。比如在讨论“坚持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简单论点时,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1、有个朋友之前身体很差,三天两头感冒,后来他坚持每天跑步半小时,一年下来,身体明显好多了,感冒的次数大大减少。
2、科学家做过研究,长期坚持运动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不运动的人低很多。
这两个论据一个是身边的实例,一个是科学研究,就足以说明坚持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如果论点比较复杂,涉及多个方面或者有一定深度,那就需要更多的论据来支撑。比如在讨论“文化传承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个复杂论点时,我们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找论据。
1、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承下来,经过不断创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从经济角度看,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创新,开发出了新的产品和服务,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从社会角度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样从多个角度用多个论据,才能把这个复杂的论点论证清楚。
受众认知影响论据数量的选择
我们写议论文是给人看的,受众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我们选择论据的数量。如果受众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就不需要用太多论据。比如我们给体育爱好者讨论“篮球运动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他们本身就对篮球很了解,可能我们简单说几个论据就行。
1、篮球比赛需要团队协作,能培养人的团队精神。
2、在篮球运动中,要不断思考战术,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这些他们都能理解和认同。但如果受众对这个话题比较陌生,我们就需要多花些功夫,用更多的论据来解释说明。比如给一些不太了解科技的人讨论“人工智能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我们可能需要多举几个例子。
1、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2、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能提高交通安全性。
3、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通过这些例子,让他们对人工智能有更直观的认识。
论据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关系
我们不能只看论据的数量,还要看论据的质量。高质量的论据一个可能顶得上几个普通的论据。比如在论证“读书能改变命运”时,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名人通过读书实现人生逆袭的典型例子,就比说一堆普通人读书的小例子更有说服力。像华罗庚,他出身贫寒,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通过自学数学书籍,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例子就很有代表性,能很好地论证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个观点。但如果我们找不到高质量的论据,就只能用数量来弥补。不过也不能一味地堆砌数量,还是要注意筛选,把那些和论点不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论据去掉。
不同论证方法对论据数量的要求
不同的论证方法对论据数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我们用举例论证,可能需要多举几个例子才能让论证更充分。比如在论证“挫折能使人成长”时,我们可以多举几个人的例子。
1、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从这些挫折中吸取教训,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
2、马云创业初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四处碰壁,但他没有放弃,最终创办了阿里巴巴,成为了商业巨头。
通过这些例子,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挫折对人的成长起到的作用。而如果我们用对比论证,可能只需要两组对比的论据就够了。比如在讨论“勤奋与懒惰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时,我们可以把两个学生进行对比。
1、一个学生每天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复习和预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另一个学生懒惰贪玩,经常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很差。
通过这样的对比,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勤奋和懒惰对学习成绩的不同影响。
避免论据冗余的方法
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避免论据冗余。首先要对论据进行筛选,把那些重复的、相似的论据去掉。比如在论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时,我们可能找到了很多关于环境污染危害的例子,但有些例子内容很相似,我们就只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就行。其次,要注意论据的表述,简洁明了地表达论据的核心内容,不要啰里啰嗦说一堆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在引用某个研究结果时,只说关键的数据和结论就可以了,不用把研究的过程详细地说一遍。
议论文的论据用多少个才能既充分又不冗余,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我们要综合考虑论点的复杂程度、受众的认知水平、论据的质量、论证方法等因素,合理选择论据的数量,让我们的议论文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 作文里的对比手法,该怎么用才能突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