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能让描写更形象吗
通感能让描写更形象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写作中,我们常常追求描写的生动形象,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我们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通感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它打破了感官之间的界限,将不同的感觉融合在一起。那么它究竟能不能让描写变得更形象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究。

通感的基本概念
通感也叫移觉,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比如我们说“甜蜜的声音”,“声音”本是听觉上的感受,“甜蜜”是味觉上的感受,这里就把味觉和听觉打通了。通感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许多作家都擅长运用通感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通感使描写形象的表现
1、丰富感官体验
运用通感可以让读者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描写的事物。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把嗅觉上的“清香”和听觉上的“歌声”联系起来,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能闻到荷花的清香,还能仿佛听到那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的感官体验更加丰富。
2、增添新奇感
通感能够创造出新奇的表达效果。像“她的笑声是透明的”,“笑声”是听觉感受,“透明”是视觉感受,这种新奇的搭配会让读者眼前一亮,对描写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3、强化情感表达
通感可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比如“那沉重的叹息声,像铅块一样压在我的心头”,把听觉上的“叹息声”和触觉上的“沉重”以及视觉上的“铅块”联系起来,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压抑和痛苦之情。
通感并非一定使描写形象的情况
1、过度使用导致混乱
如果通感使用得过于频繁或者不恰当,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比如一篇文章中到处都是各种奇怪的通感组合,读者可能就会被弄得晕头转向,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2、与语境不契合
通感需要和具体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在一篇严肃的学术文章中突然出现过于夸张的通感描写,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在讨论科学原理的文章中说“这个理论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灵”,就不太合适。
3、读者理解差异
不同的读者对通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有些通感表达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可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另一部分读者来说可能就难以领会。比如一些比较抽象的通感描写,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读者理解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
通感运用的技巧
1、适度运用
我们在写作中运用通感要适度,不能为了使用通感而使用。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表达需要,合理地安排通感的使用频率。
2、结合语境
通感要和文章的语境相协调。在不同的文体和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通感表达方式。比如在诗歌中可以更自由地运用通感来营造意境,而在说明文里则要谨慎使用。
3、考虑读者
我们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选择大多数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通感表达,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者难以理解的通感组合。
通感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1、诗歌
诗歌是最适合运用通感的文体之一。诗人可以通过通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例如戴望舒的《雨巷》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把视觉上的“女郎”和梦境般的感受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朦胧、惆怅的意境。
2、散文
在散文中运用通感可以让描写更加细腻生动。如刘白羽的《日出》中“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把视觉上的日出景象和触觉上的“沸腾”联系起来,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日出时那种热烈的氛围。
3、小说
小说中运用通感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比如在描写一个紧张的场景时,“他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像战鼓一样在耳边擂响”,通过通感强化了人物内心的紧张情绪。
通感与其他修辞手法的比较
1、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而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受联系起来。比如“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是比喻,“她的眼睛闪烁着甜蜜的光芒”就是通感。
2、与拟人修辞手法的区别
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行为。通感则侧重于感官的转移。例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是拟人,“风儿带来了一阵悠扬的香气”如果从通感角度理解,就是把听觉和嗅觉联系起来了。
通感对写作的启示
通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通感来打破常规的描写方式,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通感的合理运用,避免出现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通感在很多情况下能够让描写更形象,它能丰富我们的感官体验、增添新奇感和强化情感表达。但它也并非万能的,存在一些可能导致描写不形象的情况。我们在写作中要正确运用通感,根据不同的文体和语境,适度、合理地发挥通感的作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出彩。
上一篇: 反问句能替代陈述句吗
下一篇:引用诗句要和主题呼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