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作文网

读后感的 “感” 与 “读” 怎样平衡

2025-07-18 17:02:06分类:名师点评坊 阅读:3

读后感的 “感” 与 “读” 怎样平衡是我们在写读后感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要么读的内容写得太多,感的部分太少;要么感的内容天马行空,和读的内容关联不大。那么,到底该如何平衡这两者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探讨。

读后感的 “感” 与 “读” 怎样平衡

理解“读”与“感”的内涵

要平衡读后感中 “感” 与 “读”,我们得先弄明白它们各自是什么意思。“读” 就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我们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得知道里面讲了啥事儿,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比如读《骆驼祥子》,我们要清楚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以及那个黑暗社会对他的压迫。

“感” 则是我们读完之后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感受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像对祥子从一个勤劳善良的青年变成一个堕落自私的行尸走肉的惋惜;也可以是对书中道理的领悟,比如从《小王子》里懂得了关于友谊、爱情和责任的真谛。

把握“读”的尺度

1、简洁概括原文内容

写读后感时,“读” 的部分不能太长。我们不需要把原文一字不落地抄下来,或者把所有情节都详细叙述一遍。而是要抓住关键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们可以简单说保尔在革命斗争中历经磨难,从一个贫苦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而不用把他每一次战斗、每一次受伤的细节都写出来。

2、突出关键信息

在概括原文时,要突出那些和我们感受相关的关键信息。如果我们对书中主人公的坚韧品质有感触,那在概括时就着重说他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的。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要是我们有感于鲁滨逊的独立生存能力,就多提他在荒岛上如何搭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动物等内容。

深化“感”的表达

1、结合自身经历

写 “感” 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经历会让感受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比如读《背影》,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父亲为我们做的那些默默付出的事儿。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住院,父亲日夜守在我床边,他疲惫的身影和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重叠在一起,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深沉。

2、融入思考与见解

“感” 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抒发,还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读《老人与海》,我们不能只说佩服老人的勇气,还可以思考老人与鲨鱼搏斗象征着人类与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能不能像老人一样永不言败。

实现“读”与“感”的融合

1、以“读”引“感”

“读” 和 “感” 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从原文内容引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读《简·爱》,当我们读到简·爱对平等爱情的追求时,就可以由此引出自己对爱情观的看法,说我们也向往那种不依赖、不攀附,平等独立的爱情。

2、“感”中呼应“读”

在表达感受的过程中,也要时不时呼应原文内容。我们在写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坚强精神的敬佩时,可以提到她在又盲又聋又哑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学习知识、积极面对生活的具体情节,这样能让我们的感受和原文紧密相连。

避免常见误区

1、避免“读”多“感”少

有的读后感,大篇幅都是在叙述原文内容,“感” 的部分只有寥寥几句。这样就成了原文内容介绍,而不是读后感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读” 是为 “感” 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2、防止“感”与“读”脱节

还有一种情况是,“感” 的内容和原文没什么关系。我们不能读完一本书,写的感受却是另一件不相干的事儿。比如读《昆虫记》,我们不能写完之后大谈特谈自己对宇宙探索的兴趣,这样就偏离了读后感的主题。

平衡读后感的 “感” 与 “读” 需要我们在理解它们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好 “读” 的尺度,深化 “感” 的表达,让二者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既表达对原文的理解,又能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上一篇: 未来展望类作文怎样立足现实

下一篇:象征手法怎样含蓄传递主题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