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
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挺关键的事儿。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特点,像记叙文注重情节和人物,议论文强调观点和论证,说明文讲究条理和准确。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特点,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具体的方法。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
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得先让他们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是它们的“身份标志”。
记叙文主要是讲事儿,通过写人物的经历或者事情的发展来表达中心思想。它得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比如《背影》,朱自清先生通过回忆父亲在火车站给自己买橘子的情景,展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
议论文是为了表达观点,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得有明确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方法。像《谈骨气》,吴晗先生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然后用文天祥、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这三个事例来证明。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或者说明事理,让读者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它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比如《中国石拱桥》,茅以升先生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和成就,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对比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对比阅读是个好办法,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体的差异。我们可以选几篇不同文体但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一起读。
比如都写春天,朱自清的《春》是记叙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梁衡的《夏感》虽然也提到春天,但它更侧重于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写夏天的特点,是一篇散文;而关于春天的一些科普文章则是说明文,会介绍春天的气候、动植物变化等知识。
学生读完后,就能发现记叙文用的是描写和抒情的手法,让读者感受春天的美好;散文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说明文则是客观地介绍知识。这样一对比,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就很明显了。
分析经典段落和语句
经典的段落和语句最能体现文体的表达特点,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仔细分析。
在记叙文中,一些精彩的描写能让人物和事件活起来。比如《社戏》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段环境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去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
议论文中,有力的论证语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如《敬业与乐业》中“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这句话清晰地阐述了“敬业”的观点。
说明文中,准确的语言能让说明更科学。比如《松鼠》中“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段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
开展写作实践活动
光说不练假把式,让学生亲自写一写不同文体的文章,他们能更深刻地体会表达特点。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用不同文体来写。比如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让学生分别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写记叙文时,学生要构思情节,描写人物,把校园里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写议论文,就得思考校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写说明文,要客观地介绍校园的设施、活动等。
写完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评价,看看谁的文章更符合文体的特点。这样在实践中,学生能不断提高对不同文体表达特点的把握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文体
生活中到处都是不同文体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留意。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要简洁明了地突出产品的特点,吸引消费者。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短短几个字就强调了产品的功效。
新闻报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结合,它要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像报纸上的新闻,会清楚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大致情况。
说明书是典型的说明文,它要详细地介绍产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比如手机说明书,会告诉我们如何开机、设置功能等。
让学生多留意这些生活中的文体,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体在实际中的运用,也能发现它们的表达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和实践。通过了解基本特征、对比阅读、分析经典、写作实践和关注生活等方法,学生一定能逐渐掌握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独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