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提醒学生避免作文中过度抒情的问题
是否提醒学生避免作文中过度抒情的问题,这是一个在语文教学里常常被讨论的事儿。学生写作文时,抒情能增添情感色彩,但过度抒情又可能让文章显得空洞。到底要不要提醒学生避免过度抒情呢?这得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分析。

过度抒情的负面影响
过度抒情会让文章内容空洞。当学生在作文里大量使用抒情语句,却没有实际内容支撑时,文章就会像一个充气的气球,看似饱满,实则一戳就破。比如,有学生写关于母爱的作文,通篇都在说“妈妈我爱你”“妈妈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却没有具体描述妈妈为自己做过的事,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很虚。
过度抒情还会影响文章的逻辑性。抒情往往是感性的表达,如果在作文中过度使用,会打乱文章原本的逻辑顺序。比如,一篇议论文中,作者突然插入一大段抒情的话语,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观点。
不提醒的理由
1、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写作时,有抒发情感的需求,这是他们内心真实感受的体现。如果过早地提醒他们避免过度抒情,可能会压抑他们的表达欲望。比如,一个学生在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旅行后,满心都是对美景和经历的感动,在作文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先让他们把情感释放出来,再进行引导。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能够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在学生写作的初期,不急于提醒他们避免过度抒情,可以让他们充分锻炼情感表达能力。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他们自然会逐渐掌握抒情的度。就像一个孩子学走路,一开始难免会摇摇晃晃,我们不能因为怕他摔倒就不让他走。
提醒的好处
1、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质量。提醒学生避免过度抒情,可以让他们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充实和逻辑的严密。当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靠抒情来写作文时,他们会努力去挖掘素材,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写描写景物的作文时,学生不再只是用华丽的辞藻抒情,而是会去观察景物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2、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写作要求。在不同的写作场景中,对抒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写议论文时,抒情的成分就要相对少一些,更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在写散文时,抒情可以多一些。提醒学生避免过度抒情,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写作要求。
如何提醒学生
1、适时引导。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适时地给予引导。当发现学生有过度抒情的倾向时,不要直接批评,而是要委婉地指出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说:“你这篇作文的情感很真挚,不过如果能多一些具体的事例,文章会更精彩。”
2、提供范例。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让他们学习如何恰到好处地抒情。这些范例可以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习作。通过分析这些范例,让学生明白抒情的度在哪里。
3、鼓励多样化表达。除了抒情,还有很多其他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样化表达,让文章更加丰富。比如,在写人物时,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而不仅仅是用抒情的语言来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不同年龄段的处理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不急于提醒他们避免过度抒情。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表达的启蒙期,他们需要通过写作来释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往往比较简短,充满了童真童趣,即使有过度抒情的情况,也不必过于在意。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开始适时地提醒。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在抒情的同时,加入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写作文时可以要求他们多写一些细节,让文章更加生动。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他们避免过度抒情。这个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升学考试,写作要求更高。我们要让他们明白,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情感,还要有深度和逻辑性。比如,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作文时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立意,不能仅仅靠抒情来吸引读者。
是否提醒学生避免作文中过度抒情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写作水平和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在尊重学生表达欲望的基础上,适时地给予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抒情的度,提高写作水平。
上一篇: 是否教会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