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结尾,怎么写出余味让读者回味
写记叙文的时候,结尾可是个关键,很多人都想知道记叙文的结尾,怎么写出余味让读者回味。一个好的结尾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就像一道菜的最后调料,放对了能让人唇齿留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探讨这里面的门道。

营造意境结尾法
营造意境结尾是让读者回味的好办法。我们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让读者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比如在一篇写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叙文里,结尾可以这样写:“夕阳的余晖洒在破旧的谷仓上,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慢悠悠地穿过铺满落叶的小道。那咯咯的叫声,仿佛是童年时光留下的音符,在寂静的乡村里轻轻回荡。”这样的结尾,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怀旧、温暖的氛围,让读者仿佛也回到了那个纯真的童年时代。
再比如,一篇写离别之情的文章,结尾可以是:“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雨丝模糊了站台的身影。他默默地站在那里,身影渐渐变小,直到消失在雨幕中。那滴答滴答的雨声,像是离别的泪水,打在我的心上。”通过雨景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悲伤、惆怅的氛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
留白结尾法
留白结尾就是不把事情说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结尾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比如在一篇写冒险经历的记叙文里,结尾可以这样写:“当他们终于走出那片神秘的森林时,回头望去,森林里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而他们,也带着这段奇妙的经历,踏上了新的旅程。”这里没有说森林里到底还有什么秘密,也没有说他们新的旅程会遇到什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又比如,一篇写爱情故事的文章,结尾可以是:“她微笑着,轻轻地转身,消失在夜色中。他站在原地,望着她离去的方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他们的故事,似乎才刚刚开始。”这样的结尾,没有交代他们是否还会再见面,他们的爱情会有怎样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猜测。
哲理升华结尾法
哲理升华结尾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通过对事件的感悟,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这种结尾能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不仅感受到故事的精彩,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比如在一篇写挫折经历的记叙文里,结尾可以这样写:“这次的失败,就像一场暴风雨,虽然让我暂时迷失了方向,但也让我明白了,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成长。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迎来成功的曙光。”通过这样的结尾,将挫折这件事升华到了成长和成功的哲理层面。
再比如,一篇写友情的文章,结尾可以是:“真正的友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但只有那些在你困难时伸出援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份友情,就像一杯陈酿的酒,越久越香。”这样的结尾,通过对友情的感悟,传达出了一种关于友情的哲理,让读者对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情感共鸣结尾法
情感共鸣结尾是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出一种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这种结尾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在一篇写亲情的记叙文里,结尾可以这样写:“母亲的手,虽然粗糙,却充满了温暖和力量。那轻轻的抚摸,仿佛是世上最动听的旋律,抚平了我心中的所有烦恼。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份母爱都会一直陪伴着我。”这样的结尾,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很多读者在看到这样的文字时,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
又比如,一篇写爱国情怀的文章,结尾可以是:“当我站在国旗下,看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我知道,我是中国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份爱国之情,将永远流淌在我的血液里。”这样的结尾,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能让很多读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首尾呼应结尾法
首尾呼应结尾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呼应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这种结尾能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在一篇写梦想的记叙文里,开头可以这样写:“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画家。每当看到那些美丽的画作,我都会沉浸在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结尾可以这样写:“如今,我已经站在了艺术的舞台上,用我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梦想。回想起小时候的那个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终于开花结果。”这样的结尾,呼应了开头的梦想,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为梦想努力奋斗的过程。
再比如,一篇写故乡的文章,开头可以是:“故乡的那棵老槐树,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每到夏天,我都会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听老人们讲故事。”结尾可以是:“当我再次回到故乡,那棵老槐树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故乡永远是我心中的根。”这样的结尾,呼应了开头的老槐树,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要写出能让读者回味的记叙文结尾,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无论是营造意境、留白、哲理升华、情感共鸣还是首尾呼应,都能让文章的结尾更有韵味,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久久不能忘怀。
上一篇: 描写人物时,抓住哪些细节能让形象更鲜活